eSIM“消失”的这两年,我们真的不需要它了吗?
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:
eSIM 暂停了两年,但我们照常用着智能手表、物联网设备、健康穿戴,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明显影响,这是否说明 eSIM 本身就是个“伪需求”?
答案是:并非如此。
只是我们对 eSIM 的真实价值认知还不够全面。
1. 智能穿戴市场“变聪明”,但没“变独立”
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 Apple Watch、小米手表、华为 Watch,不是为了通话,而是为了健康、运动、消息提醒等功能。
只要配对手机使用,GPS 版就足够满足需求,eSIM 看似“可有可无”。
但这其实掩盖了一个趋势:高端用户、专业运动者、老人儿童市场,早已把“脱离手机也能通信”当作刚需。
所以,你只能说eSIM 的暂停让这些用户群只能暂时“将就”,并非“放弃”。
2. 智能设备厂商从未放弃部署 eSIM 模块
你会发现,哪怕运营商不支持,华为、小米、苹果这些头部厂商仍然坚持在产品中保留 eSIM 硬件设计,并且持续更新软件适配能力。
原因很简单:一旦政策松绑,设备可以立刻恢复独立通信功能。
这说明:技术没有死,只是被“搁置”了。
为什么三大运营商“暂停”,又为何现在重启?
这要从运营商与 eSIM 的“爱恨纠葛”说起。
1、控制权问题——eSIM 剥夺了“实体卡”的话语权
eSIM 的核心在于用户通过远程下载“虚拟运营商配置”,无需实体卡即可换号/换运营商。
这对于我们而言是方便,但对于传统运营商而言则是失控:
SIM 卡从物理卡片变成软件配置文件,渠道利润丧失;
用户切换运营商变得更轻松,增加“流失率”;
苹果、华为等厂商逐渐掌握激活/写号主动权,运营商成为“后台供应商”。
2、监管与安全顾虑
此外,远程写号、异地开卡、无需实体交付,意味着实名验证、诈骗追踪、信息监管的难度上升。
在全民反诈的大背景下,监管部门更倾向于“慢一步也要稳一点”。
于是,运营商才会选择“按下暂停键”,等待监管与市场再平衡,这一点大家懂的都懂。
2025年重启 eSIM,对于我们来说是?
如果说之前的 eSIM 更多是“新鲜感”和“未来感”,那么这一次的重启,意味着它终于要“落地成实用”。
1. 智能手表、儿童手表、老人设备将迎来功能回归
独立通信、紧急通话、位置实时上报,将不再只是高价蜂窝版的“装饰功能”,而是主流需求。
2. 海外 eSIM 多号切换将利好商务出行用户
用户可以在一部 iPhone 上添加多个国家的虚拟号码,免去频繁换卡、漫游高费,虚拟运营商市场也将快速增长。
3. 物联网设备将成为真正的爆发点
车联网、远程监控、物流设备、工业感知节点,这些小体积设备都在呼唤一个“零门槛接入”的通信方案,eSIM 具备天然优势。
而这次的消息,向大家表露的是:eSIM,真的要回来了!
各行各业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?你准备好了吗?
说不定你很快就可以在你的智能手表上体验到了变化了。
END
老毛桃U盘启动盘是一款专为电脑系统维护与重装设计的工具软件,通过将系统安装程序写入U盘,实现开机启动并进入PE系统环境。
它操作简单,适合没有技术基础的用户使用,无需光驱即可实现系统重装、分区管理、数据恢复、密码清除等功能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